摘 要:没有家校社三方的教育合作,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如何让三方教育主体真正融为一体?需要有一个将三方教育主体联为一体的组织,所以,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的构建深受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组建教联体只是基础性工作,找准联接载体及联接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联体的作用。所以,探索以人才资源、空间资源、课程资源为载体让家校社三方在育人过程中产生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路,将成为新的教改课题。
关键词:教联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合力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一直以来存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不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方案》要求,“教联体”要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同时要求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方案》还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强调教育部门要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
一、建构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直以来,家校社合作不仅是各教育主体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教育问题。为此,很多学校成立了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以此促进家校合作的走深走实。还有很多社会组织及机构牵头成立了社委会,力求通过社委会最大化地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但由于家委会和社委会各自独立,当缺少家委会和社委会等载体联接时,家校社三方的教育联动就缺少了一个联动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家委会及社委会的建设质量有多高,都很难将家校社三方联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教育主体,致使家校社协同育人难以取得社会期待的教育效果。 1.成立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的必要性 为了让家校社合作达到社会期待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中确定一个“圆心”,即:把三方教育主体联成一体,并让三方教育主体产生教育合力。如果没有这个主体,只能做到家校之间、校社之间、家社之间两两合作,家校社三方合理分工、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便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难以走向深入。那么,由哪个教育主体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呢?从中小学生的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在醒着的时间中,他们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从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情况来看,学校教育承担的责任是最多的;从教育威信角度而言,学校的社会威信是最高的。因而,成立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由学校出面协调家庭及社会这两个教育主体有其必要性。 2.成立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的可行性 在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的,育人既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学校可以心无旁骛地只做育人这一件事,但社会和家庭却不能。以家庭为例,虽然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事情,但家长要工作、要维系家庭的正常运转、要协调和维护很多社会关系,基于此,若把“教联体”的圆心放在家庭中不具备可行性。社会教育层面也是如此。而将“教联体”的圆心放在学校时,学校能够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主动对接家庭和社会,当学校向家庭和社会布置相关教育任务时,这两个教育主体也会基于自己的职责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因此,成立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具有可行性。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应具备的特征
能够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促进育人质量提升的“教联体”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具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集成性 成立“教联体”的目的是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盘活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根据学校的课改及教育需要,将所有资源集成一个作用最优化的教育体系。所以,“集成性”是以县域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的重要特征。“集成性”并非仅仅是将各教育主体及各种教育资源组合在一起,而是全面摸底县域内育人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后,再对资源的可利用情况进行调研,然后再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宏观层面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把区域内所有可调动的育人资源都最大化地挖掘出来,并能有效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及育人过程。 2.能在“三主体、三时空、三情境”中互联互通 建设“教联体”的目的是多方协同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素,用整合后的要素优化育人体系、育人过程及育人方法。优化后的育人体系不仅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主体密切配合,还要打破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时空边界,让三个教育时空融为一体。当三主体、三时空充分融合后,在三个时空中的情境式教学就有了更好的保障,育人过程就会变得更科学。所以,能在“三主体、三时空、三情境”中互联互通,让学生的发展通道变得更宽、更广、更通畅,也是“教联体”的重要特征。 3.能让家校社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 当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体系各自独立运行时,如果某个教育主体出现了问题,另外两个教育主体就可能持旁观者姿态,甚至还会说三道四。例如:师生间发生了小纠纷,在家校合作乏力时,家长层面很可能在没搞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以问责的方式找老师或学校要说法;当学校与社会教育联系不多时,社会层面很可能以蹭热点的方式,在舆论上把小纠纷弄成了大矛盾。有了“教联体”,出现任何教育问题时,“教联体”成员会站在相同立场面对问题、合力解决问题;有了“教联体”,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主体就成了一个“教育共同体”,能够站在共同的育人立场,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4.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何一名学生都期待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能够在学生时代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在缺少“教联体”时,学生的受教育场域主要在学校,而学校主要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实施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受到的教育不一定完整。有了教联体,家长中的人才资源、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便能最大化地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届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教育、体育活动、劳动教育等都有了充分的保障,便能够受到更完整的教育。
三、“教联体”在协同育人中的实践路向
《方案》发布后,“教联体”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深受社会关注,且有可能引发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成立“教联体”并不是一件难事,选出各方代表、有了办公场所、制定出“教联体”建设目标及工作计划,就可对外宣布教联体的成立。但是,要让“教联体”发挥关键作用,能够真正让三方教育主体协同育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明确职责,强化学校在“教联体”中的主导作用 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成立后,该“教联体”的实践进路是否畅通,学校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教联体”集体备课制度,例如: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对上一周的协同育人进行总结,布置下一周的协同育人工作计划;二是主动对接相关教育资源,有了“教联体”,教育资源就丰富了,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学校要主动与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并定期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教联体运行情况;三是在学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联体”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上课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计划,授课结束后还要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并组织教联体成员根据反馈结果开展教学研讨工作。 2.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教联体”应该在哪里联 教联体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找准联接媒介,即:基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联体”如何能够“联”在教育的需求处。 (1)教联体应“联”在课堂教学中 学校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授课地点虽然在校园里、在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但教学资源并不限于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需要教师在国家统编教材的统领下,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可被利用的教学资源,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讲透,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让经常发表文学作品的学生家长或作协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们讲讲文学,上一节文学鉴赏课,这样一定会把语文课上活。 (2)教联体应“联”在学生家庭里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家庭教育的差距,这句话说明挖掘及利用好家长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有了教联体,就要高度重视家长的作用,根据教育需要,让教育“联”在学生的家庭里。在家长群体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家教能力,且对教育有着深度思考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及理念,如果学校能够通过“教联体”,组织相关代表现场听一听这部分家长的家教经验介绍,了解一下这些家长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感受一下别人家孩子身处的家庭环境,那么对提高家长教育能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家庭的空间有限,家长的时间也有限,因此让以家庭为主要场域的“教联体”联接全部在学生家庭中进行,具有一定难度。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家庭场域打通家校社联接的堵点和难点,可在校园里模拟家庭环境,让家教能力较强的家长将经验介绍给更多的人,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模拟的家庭场域内深入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理念。 (3)教联体应“联”在社会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广域的空间,也是育人的大课堂,“教联体”成员中必须有社会代表,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教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代表、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等。这些社会代表加入“教联体”,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而是社会组织。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要让他们走进学校,通过讲座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应把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中。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在科技馆上科学课、在博物馆上历史课、在街道或社区上劳动课。只有将社会与学校联成一个大课堂,才能在实践育人、体教互融、家校互动、医教互促、社教同频、警校同步方面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以育人为目标,探索教联体应该如何联 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在哪里联的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如何联”。 (1)畅通链接进路要因校制宜 “教联体”是个新事物,成立什么样的教联体,“教联体”成立后该如何“联”,并无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各地及各校在因地制宜及因校制宜中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主体成为“教联体”伙伴后,资源如何共享、经验如何交流、方法如何切磋?对于这些“教联体”建设的本源问题,需要各地及各校基于自己的实际去探索及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切勿用统一的模板要求及考核各所学校的“教联体”建设。当某个“教联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也不要强行要求所有学校按照这个模式建设“教联体”。要给予各校一定的自主权,让家、校、社三方深度交流及借鉴,通过共谋、共治、共享、共管,达到共建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共赢。 (2)通过“联责任”推动育人目标责任化 成立“教联体”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要让“教联体”有效运转,就需要在育人目标的统领下,明确家、校、社三方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进行责任分担时,要让家、校、社三方明确育人目标。以家长的育人目标为例,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比自己孩子的不足,要求学习潜力及基础都不太好的孩子考名校,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他们参加不感兴趣的校外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们为何会这样?主要是家长的育人目标不清晰,导致盲目攀比及教育焦虑,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由于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而失去自信,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有了“教联体”,各自的教育目标会更清晰,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会更明确。责任明确了,通过“教联体”进行责任上的互联,更有助于因材施教。 (3)通过“联资源”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 该《方案》是由教育、科技、宣传、文化和旅游、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因而,这十七个部门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联体”的教育主体、资源主体及责任主体。在“教联体”建立及运行过程中,主动对接及融入学校教育就成了十七个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当这些资源都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时,会极大地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质量及教育格局也会随之提高。 (4)通过“联空间”打破教室的物理边界 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在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中枢及纽带作用。为了以学校为圆心画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仅在学校场域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实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根据教育的需要,打破教室的物理边界,让教育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来,把课堂搬到社会教育场馆、搬到大自然中。当家庭及社会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空间时,教育空间的边界就会被淡化,教育空间的联接就会更顺畅。“联空间”不仅能促进教育内容的联接,也能促进各教育主体在教育责任上的密切联接。 (5)通过“联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联体”的作用需要通过课程实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联课程”是“教联体”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如果让“教联体”承担部分教学内容,就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德育小班”,“教联体”成员可以用更为开放的形式对德育小班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联课程”,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由专业人员讲授专门的知识,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4.以融合为目的,加强与原有社会组织的合作 “教联体”成立后,不要急于取消原来的家委会及社委会。由于家委会及社委会运行时间较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家委会成员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组织或单位,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存在着很多交集。所以,在“教联体”履职尽责过程中,还要在学校的主导下,畅通家委会与社委会之间的合作渠道,让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教育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促使“教联体”的实践进路更加通畅。 “教联体”的成立呼应了时代的需要,既是趋势也是必然,表面上看,“教联体”是由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的协同育人组织。但是,仅仅将三方教育代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育人组织,经常性交流及探讨教育问题,并非“教联体”建设的初衷。只有切实以国家教育发展大计为本,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遵循,将三方教育主体高质量地“联”成“一体”,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