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新闻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德育原则
发布时间:2021-07-12 09:02:47




(一)立志



孔丘认为,人不应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他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确定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仁是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孔丘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要因为外来的干扰而动摇。为了实现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追求衣食享受,也就谈不上有远大志向了。颜回有志于道,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守道上,对清苦的生活条件不去计较,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受到称赞。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都有他的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除非他本人想有所改变时才能加以改变。



(二)克己



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孔丘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之于己的人,遇事先反躬自问,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求之于人的人恰好相反,不作自我检查,而是光要求别人、指责别人。

他认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会消除矛盾。克己的人能以同情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强加到别人身上而损人。如有缺点错误,首先应检查批评自身的差错,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对别人的缺点错误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协调,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别人隐恶扬善。

孔丘提醒学生们要时时注意实行克己这个原则。遇到不如意的事,“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言论的特点都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能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这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要求。



(三)力行



道德教育培养德行。德行就是道德体现于行为,其中有知的问题,即道德认识问题;也有行的问题,也就是道德实践问题,两方面的关系很密切。孔丘提倡“力行”,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他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他认为,只言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作为一般有人格的人也应当是“言必信,行必果”。孔丘说:“力行近乎仁。”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在孔丘的教育下,其学生多数重视道德实践,子路就是其中勇于力行的一个。“子路无宿诺”,他答应办的事从不过夜,不把事做完是不肯罢休的。他对老师提出“闻斯行诸”就是急于行动的一种表现,他是言行一致、努力实践的人。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言行脱节的现象,这使孔丘认识到不仅要注意学生的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其道德实践,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实际行动才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四)中庸



人的行为不一定都合乎道德准则,常有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孔丘认为,那样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强调“中庸”。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丘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他考察社会一般人的行为,普遍地不合中庸的原则,“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对这种现象,他极不满意。他教育学生,行为要合乎中庸之道。

《论语·先进》:“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注引尹焞的解释:“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颜回听从教导,努力于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谓“择乎中庸”,就是能辨明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中庸是有修养的君子才具有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行为随时都处于中庸之道,而小人为了私利,行为不择手段,总是背离中庸之道。依据“有教无类”的方针,对小人也不应放弃教育。



(五)内省



孔丘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他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

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内省依靠的是自觉,不自觉也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内省的结果,对人产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之后,如果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增强了道德行为的信心和勇气。但是,能够自觉内省,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展开内心思想斗争的实在稀少。其实内省并没有复杂条件,随时都可进行,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存在类似的缺点错误。内省的范围很广,各方面的行为都有必要依靠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六)改过



孔丘认为,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也是不可能的,难免要犯错误。

加强道德修养,正是为了减少错误。卫国大夫蘧伯玉努力使自己减少过失,孔丘加以称赞。人不能杜绝一切小错误,但应力求不要犯大错误。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孔丘认为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首先是认识错误不要掩盖错误,他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也犯过错误,但并不想掩盖,并认为有过错能被别人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颜回有了过错都能认真改正,不第二次重犯,就是很好的表现。改正错误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帮助,“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对于自己的修养提高是有益的。他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合乎法则的正确意见,一定要听从,而且要改正;对婉转劝导的话,不仅是乐意听,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分析。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就是应当认真改正。

孔丘提出“过则勿惮改”,鼓励学生要勇于改正错误。但有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文过饰非,不肯改正,他指出:“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朱熹注:“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唯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有过不改,才真正成为过错,妨碍自己的道德修养。



选自《中国教育史》




学校地址: 西安市未央区向上路中段华豪花园洋房小区北侧(未央湖正门对面步行街西口华豪小区北侧)
地铁直达 : 地铁2号线/4号线北客站,下车有校车接站,需提前联系。
公交直达 : 1.乘坐314/200/336/523/719路公交车至景家村站下车;2.乘坐509/723路公交车至未央湖站下车。
Copyright 西安幼儿师范技师学院 版权所有 © 陕ICP备16008759号-1
联系电话: 029—81012792 82510070
029-81012792 029-82510070